Home > News > Content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纳米材料表界面化学”谢兆雄教授团队博士后招聘启事

Time: 2021-06-24 | Updated: Print
团队简介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纳米表界面结构化学”团队旨在发展结构明确的微纳米晶体及其介观体系表界面控制的方法和理论,从原子、分子结构水平深入研究复杂实际体系中纳米晶体表面结构与相关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关联;为催化、传感等复杂实际体系中相关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合作导师介绍    

 


谢兆雄

1968年出生,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7年)、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从事表界面结构化学,近些年围绕微纳米晶体的表/界面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晶体生长过程中化学势(过饱和度)调控纳米晶体表面能及表面/体相结构的相关理论;发展出制备高指数/高表面能暴露的贵金属、氧化物纳米晶的多种湿化学合成方法;首次合成出具有片状内凹多面体结构的新型贵金属亚稳结构单元。作为技术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包括“973 计划”项目/课题(2 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项)、面上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内的研究课题10 多项。迄今已在包括Acc. Chem. Res.、Chem. Soc. Rev.、Science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国际学术刊物等上发表SCI论文340 余篇,被他人引用20000 余次,目前H-index 为71,且连续三年(2018-2020)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现担任《Science Bulletin》、《结构化学》副主编以及《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期刊编委。


 

1978年出生,教授,博导,厦门大学无机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无机功能材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MOF复合纳米材料)表界面化学研究。截至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120多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章80多篇,并先后两次在国际著名化学综述期刊Acc. Chem. Res.上发表综述文章,论文总引超过1万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300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4项、博后特别基金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在研)。2009年获中国化学会 “青年化学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首届“香江学者”计划。



林海昕

1988年出生,教授,博导,2021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纳米材料形貌结构控制、DNA介导纳米组装、(电、光、热)催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超材料光学。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Sci. Adv.,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等高档次杂志发表文章,他引1000余次。与国内或国际众多知名课题组保持合作关系。2017获国际纳米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突出贡献奖及博士后奖学金。





     
招聘要求    
(1)年龄35岁以下,热爱科研工作,具备独立思考精神,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具有良好的英文写作和演讲能力,发表过2篇以上SCI文章(2区以上);
(3)研究方向:功能纳米材料表界面控制、可控组装、能源存储与转化(燃料电池、CO2还原、光电催化)、金属有机框架催化/传感、纳米光学。在上述领域中有理论计算经验者可优先考虑。


     
招聘待遇    
1. 年薪20万-30万(税前)
厦门大学博士后底薪16万/年,课题组经费充裕,可根据应聘者情况从优确定薪酬待遇(最高可至30万),第二年薪酬将根据第一年实际工作表现确定,具体面谈。
2. 学校提供博士后公寓(两室一厅)或租房补贴,博士后子女按学校教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办理入园、入学。
更多信息参见网址:
http://postdoctor.xmu.edu.cn/bshzf/list.htm
3. 可作为负责人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各级课题。
4. 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31周岁以下)可推荐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给予入选者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


 



     
应聘方式    


有意者请可直接发送申请材料至

匡勤教授(qkuang@xmu.edu.cn);

林海昕教授(haixinlin@xmu.edu.cn);

谢兆雄教授(zxxie@xmu.edu.cn)。

邮件标题:博士后申请(姓名+学校+专业)




 
申请材料须包括    

 
(1)简历(附近照,请包括:出生年月、从大学起教育背景、工作简历、科研成果、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等)
(2)能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有关材料,如:论著目录、代表性论文、获奖情况、未来研究计划等;
(3)三位海内外同行的联系方式.